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针灸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5-29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24/R
邮发代号: 2-5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80.00
杂志荣誉 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针灸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5-2930
- 国内刊号:11-2024/R
- 出版周期:月刊
-
“安慰剂”概念与传统中医学潜在矛盾之反思
通过分析现代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学采取治疗时所依据的主要方式的不同,探讨现代西方医学的疗效研究依据在对应于传统中医学研究时的匹配性,重新分析“安慰剂”概念的真正含义,对其概念在传统中医学研究中所存有的潜在矛盾进行反思.发现两种医学采取治疗时所依据的主要方式存有冲突.现代西方医学的疗效依据在对应于传统中医学研究时缺乏匹配性.“安慰剂”与“安慰剂效应”概念对应于传统中医学时意义有所不同.“安慰剂”概念只......
作者:林香均;李瑞 刊期: 2013- 03
-
王居易四关穴临床应用经验辑要
介绍王居易应用四关穴的临床经验.通过归纳四关的源流,认识四关的发展历程,总结历史上有关四关穴功用的论述,结合王居易老师多年临床实践,论述四关穴疏散外风、平息内风、搜一身百节之风、调整经络紊乱的四方面功能,对其功用的病机进行分析,并附病案详细介绍王居易老师诊察经络、调整经络、应用四关穴的过程.......
作者:李志亮;解越;周炜 刊期: 2013- 03
-
古代“灸其脉”方法的复原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探讨复原古代“灸其脉”方法的具体操作形式.结果表明,古人灸疗所用的艾以陈艾为佳,火力温和且不伤肌肤血脉;古人讲究艾灸取火,以铜质凹面镜(阳燧)聚焦产生的“太阳火”为上,点艾治病效果佳,另有“八木之火”不可用之禁;施灸部位主要是在四肢末端诸脉的“脉口”处;确定施灸时间和壮数的方法多种多样,总体来说灸量都偏大;灸后还有相关的运动食疗措施,对灸疮也有独特的护理方法.在古代灸疗不单纯是一......
作者:吴齐飞;白兴华 刊期: 2013- 03
-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灸疗学成就
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的研究,全面阐述了该书在保存早灸方、灸治病症广泛及使用灸材丰富、灸法具有多样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揭示了《五十二病方》的价值和成就.......
作者:张雷;蔡荣林;胡玲 刊期: 2013- 03
-
耳穴疗法干预调理体质偏颇患者1477例临床研究
目的:基于治未病思想,观察耳穴疗法对体质偏颇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方式,对1477例体质偏颇患者运用耳穴贴压或针刺疗法进行调理,并进行随访追踪、统计学分析,观察其疗效.结果:显效322例,有效914例,无效241例,总有效率为83.7%(1236/1477).结论:耳穴综合疗法对体质偏颇患者具有明显疗效,且操作简便,易被患者接受,可推广成为一种新的养生保健干预方式,是治未病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作者:刘继洪;张年;宋少英;梁伟杰;余志映;岑宝英 刊期: 2013- 03
-
口唇针疗法技术操作的临床应用
对口唇针文献中的技术操作从其起源、操作过程(包括针具、体位、穴位的选择,消毒及施术方法等)、适应证、注意事项及禁忌证等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为制定口唇针疗法技术操作国家标准奠定基础,以此规范临床,并进一步大力推广此疗法.......
作者:王静;罗玲;唐勇;余曙光 刊期: 2013- 03
-
点刺四缝穴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
自2011年3月至2012年5月,笔者应用四缝刺血治疗胃肠燥热型小儿便秘6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符合诊断标准的胃肠燥热型便秘患儿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8个月~10岁;病程7天~4个月.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关于胃肠燥热型便秘的证候表现进行诊断:大便于结,排出困难,甚至秘结不通,面红身热,口干口臭,腹胀或痛,小便短赤,或口舌生疮,舌质红、苔黄燥,指纹紫滞或脉滑数.......
作者:井夫杰;张静 刊期: 2013- 03
-
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病
眩晕病是指由于清窍失养,出现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者可突然昏仆、不知人事.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风阳上扰、痰浊上蒙等导致脑窍失养,脑髓不充而发为眩晕.西医可见于高血压、低血压、耳源性眩晕、脑性眩晕、神经衰弱等病.笔者采用火针点刺百会穴治疗痰浊上蒙型眩晕病3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30例患者均为近年来......
作者:黄昌锦;吴艳华 刊期: 2013- 03
-
耳穴贴压辅助全麻妇科手术镇痛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辅助全麻手术对麻醉药用量及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将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例12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40例.耳穴1组:于术前一晚在双耳的神门、肺、脾、胃、大肠、肾上腺、内分泌、子宫、盆腔穴贴压磁珠;耳穴2组在双耳前后相应位置对贴磁珠;安慰组在双耳的相应穴位上粘贴外观相同的胶布,3组麻醉方式相同,评定麻醉镇痛效果.结果:术中麻醉性镇痛药舒芬太尼用量耳穴1组(22.08±7.11)μg、耳......
作者:万赖思琪;李万山;李万瑶;李国才 刊期: 2013- 03
-
案例式教学在《刺法灸法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
从案例式教学(CBL)在《刺法灸法学》课程中运用的内涵、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入手,对该门课程开展CBL教学的可行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与传统讲授式教学相比,CBL教学模式下本科生对针法、灸法、罐法等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相同的效果,然而在提升学生临证手法选择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上CBL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在针灸专业技能课程中试点推广.......
作者:陈骥;吴曦;胡幼平;郑晖;梁繁荣 刊期: 2013- 03
动态资讯
- 1 古代“灸其脉”方法的复原
- 2 浅析针刺捻转补泻之“向左为补、向右为泻”
- 3 通过植物神经功能状态的变化看针灸效应
- 4 滞针术手法补泻探析
- 5 电针促妊娠晚期大鼠子宫颈成熟的实验研究
- 6 针灸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所致胫前粘液性水肿14例
- 7 针刺治疗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瘫痪21例
- 8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刺时机选择
- 9 不同干预次序对脑瘫患儿腓肠肌肌电积分的影响
- 10 激光针治疗神经纤维瘤21例
- 11 电针为主辨证治疗更年期综合征36例
- 12 辨证针刺配合颊黏膜放血治疗Hunt面瘫56例
- 13 激能电摩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及预后预测
- 14 太溪穴位注射治疗跖疣78例
- 15 头部各骨度分寸定位100例实测报告
- 16 针药结合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 17 不同波型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比较与安全性评价
- 18 解语膏穴位贴敷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
- 19 斑蝥、白芥子发泡规律的研究
- 20 康为电子灸足三里对高血压患者血流变学及血压影响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