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针灸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5-29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24/R
邮发代号: 2-5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80.00
杂志荣誉 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针灸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5-2930
- 国内刊号:11-2024/R
- 出版周期:月刊
-
周围性面瘫发病季节与针灸疗效的关系
目的:观察季节因素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疗程、疗效的影响.方法:将400例面瘫患者按季节分为春、夏、秋、冬4组,每组100例,均进行常规针刺治疗,穴取患侧风池、翳风、牵正、颊车、地仓等,每日1次,共观察2个月,以面部症状、体征及功能活动为疗效观察指标,比较各组临床疗效及'治疗所需平均疗程.结果:春季组有效率为78.00%(78/100),夏季组为82.0%(82/100),秋季组为89.0%(89/......
作者:许金水;聂容荣;刘敏勇;黄建华;黄春华 刊期: 2011- 03
-
热敏点灸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对患者BMD、S-AKP、U-Ca/Cr的影响
目的:比较热敏点灸与口服盖天力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差异,探讨其相关治疗机制.方法:6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盖天力组,每组30例.热敏灸组在足三里、脾俞、肾俞、命门穴上及附近寻找热敏化点,施热敏灸治疗;盖天力组口服盖天力片,每次3片,每天3次.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骨密度(BMD)、血碱性磷酸酶(S-AKP)、尿钙/尿肌酐比值(U-Ca/Cr)的变化.结果:热敏灸组总有......
作者:李丰;何忠锅;涂国卿;孟羽;曹耀兴;黄小平 刊期: 2011- 03
-
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对三叉神经痛疗效的影响
目的:观察不同电针留针时间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方法:将52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两组均穴取下关和地仓,颊车和承浆,四白和迎香加辨证取穴4组穴,采用电针疗法,观察组每组穴位电针刺激30min,共计留针120min;对照组每组穴位电针刺激10min,共计留针40min.均每天治疗1次,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84.6(22/26),总有效率为100.0%(26/2......
作者:孙树枝;崔占义 刊期: 2011- 03
-
太冲穴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流速度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1)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紊乱的干预作用,为穴位特异性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00例VBI患者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分出低流速型血管(43条)、高流速型血管(79条);对照组为正常人群50例,计椎动脉100条,观察针刺太冲穴前后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的变化.结果:针刺太冲后低流速型椎动脉Vs明显增高,针刺5~10min、出针后半小时与针刺前......
作者:王国明;李丽霞;温峰云;宋永强;佟润国 刊期: 2011- 03
-
围针合薄棉灸与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疗效对照观察
目的:比较围针合薄棉灸法与常规口服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围针合薄棉灸组(42例)和西药组(38例).围针合薄棉灸组给予疱疹周边围针配合疱疹表面薄棉灸法治疗,西药组口服阿昔洛韦片加外用阿昔洛韦乳膏.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程度积分、疱疹数量积分、疱疹色泽积分、疱疹糜烂渗出积分变化及愈显率.结果:围针合薄棉灸组的愈显率为78.6%(33/42),优于......
作者:田海燕;胡佳;杨建葆 刊期: 2011- 03
-
麦粒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2例
顽固性面瘫是指病程超过2个月尚未痊愈的面瘫,常见于周围性面瘫早中期失治误治或面神经损伤严重的患者,是针灸科临床的常见病种,可能与神经受损的部位较深有关,治疗后常留有面肌联动、面肌痉挛等后遗症,且病人痛苦大,治疗时间长.2009年3月~2010年4月,笔者采用麦粒灸治疗顽固性面瘫3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宁;林志文 刊期: 2011- 03
-
金津、玉液放血配合针刺四神聪治疗脑震荡后遗症32例
笔者自2007年以来,采用金津、玉液放血配合针刺四神聪治疗脑震荡后遗症32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来自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患者,共32例,其中男25例,女7例;年龄19~45岁,平均30岁;病程2周~1年,平均1月.参照[1]相关诊断标准:①有头部外伤史,短暂性不省人事,近事遗忘,有头痛、头晕等症状;②神经系统检查正常;③头颅CT或MRI未见外伤性影像学异常;④正规治疗2......
作者:傅春文 刊期: 2011- 03
-
浮针治疗腓肠肌损伤56例
排肠肌损伤为临床骨伤科常见疾病,其发病多因用力不慎,以小腿后部局限性肿痛、行走困难为主要特征,常发生在青壮年剧烈活动中,特别是运动员多见.2007年6月~2009年7月笔者采用浮针治疗腓肠肌损伤56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56例来源于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伤科患者,其中男42例,女14例;年龄13~45岁,平均25.2岁;病程1h~2周,平均3.8天.所有人选者均有运动后小腿腓肠肌损伤史,表现......
作者:付高勇;周文学;喻勇 刊期: 2011- 03
-
十七椎与多穴对痛经患者即时止痛作用的观察:随机对照研究
目的:比较痛经时针刺单穴十七椎和多穴针刺治疗痛经的疗效差别,为取穴提供依据.方法:将38例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和多穴组,每组19例.单穴组取穴十七椎,多穴组取十七椎、三阴交、地机、次髎,两组分别在疼痛发作第1天开始针灸治疗,每天针灸1次,1个月经周期连续治疗3天,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并采用Cox痛经症状量表(C......
作者:李艳梅;卜彦青;侯文静;陈少宗;高树中 刊期: 2011- 03
-
艾条温和灸治疗斑秃50例
斑秃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局限性圆形斑状脱发,为皮肤附属器官的常见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圆形或椭圆形的毛发脱落,无痛、不痒或间有微痒.笔者自1982年以来采用艾条温和灸治疗斑秃5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龄28~52岁;病程15天~3个月.脱发面积小1.2cm×2.5cm,大3cm×3.7cm;脱发面积少1个,多3个.......
作者:黄桂兴 刊期: 2011- 03
动态资讯
- 1 显现经络的理论根据、试验验证和显现经络的意义
- 2 针刺治疗鼻泪管阻塞9例
- 3 步态分析技术在膝骨性关节炎经筋辨证中的应用研究
- 4 近5年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临床研究进展
- 5 从“治痿独取阳明”谈痿证的针灸治疗
- 6 Cx43对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大鼠效应的影响
- 7 国外针灸病谱的初步研究
- 8 耳穴贴压治疗鼻衄800例
- 9 针刺头穴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痛36例
- 10 基因芯片技术在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的应用思考
- 11 安慰对照针灸方法的可信性测试
- 12 胃周长针透刺滞针法治疗慢性胃扭转23例
- 13 先天性色盲案
- 14 针刺加TDP照射悬钟治疗踝关节扭伤
- 15 针刺治疗阑尾切除术后刀口痛36例
- 16 隔药大艾灸联合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治疗寒湿痹阻型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
- 17 温通针法预防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的实验研究
- 18 电针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辅助镇痛效应及对血清β-内啡肽及前列腺素E2水平的影响
- 19 针刺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 20 子午纳支针法运用于胃经的fMRI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