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针灸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5-29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24/R

邮发代号: 2-5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80.00

杂志荣誉 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针灸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针灸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5-2930
  • 国内刊号:11-202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期刊收录: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杂志,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中国针灸杂志2018年第8期文章
  • 自身针感体验研究总结

    介绍孙学全教授自身针感体验的研究总结.孙学全教授通过自身针感体验,从针感的表现形式、产生的物质基础、针感的区别及临床意义等方面提出了新认识.孙老认为针感的产生及传导方向有其物质基础,是客观存在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刺激量与刺激总量的概念.认为刺激量的大小对个体而言是产生补泻的主要基础,刺激总量与针刺的深度、强度,留针的时间,针刺的数量等因素相关.孙老认为针灸补泻是针对疾病的虚实性质相对而言,是针刺......

    作者:宋言壮;孙红兵;李西亮;钟坚娥;卜利伟 刊期: 2018- 08

  • 张家维教授分期论治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经验

    张家维教授为全国名老中医,从医50余年,对脑病的治疗有独特的经验.张老善用皮部理论指导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他在精研《黄帝内经》中古针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针法及新材料,推陈出新,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同分期的不同特点提出,Ⅰ期患者运用浮刺埋线,Ⅱ期患者运用挑治疗法和透刺疗法,Ⅲ期患者运用岭南火针和透刺埋线,配合常规针刺及康复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王澍欣;赵玮璇;钱桂凤;郭翠萍;林国华 刊期: 2018- 08

  • 郭义教授传统针刺手法发挥

    郭义教授先后跟随诸位针灸名家学习,不仅继承他们的临床思想和家传手法,同时完善手法并创建多种具有自己特色的独特针法.“孔雀开屏”(穴取风府、风池、天柱、翳风、完骨)是郭义教授总结出治疗颈椎病、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病症的一组穴方;“潜龙入海”(穴取太冲、陷谷、侠溪及第3、4趾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用于治疗肝阳上亢、上热下寒等病症;“山羊胡飘”[廉泉,旁廉泉(廉泉穴旁开1寸处)]可以改善局部循环,助于咽部......

    作者:李柠岑;刘阳阳;郭扬;宋思敏;陈波 刊期: 2018- 08

  • 针灸铜人的源流考证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考证,了解针灸铜人概念出现的年代、经历的沧桑以及后世对针灸铜人的仿制历史.针灸铜人早见于北宋天圣年间,由王惟一奉诏铸成带有针灸腧穴的标准铜制人像,史称天圣铜人.其后,历代及海外多有仿制.明正统年间仿宋制成正统铜人,高武自铸铜人,清乾隆年间为奖励编纂《医宗金鉴》的有功之人特制乾隆铜人,同仁堂乐家也铸有铜人,原正统铜人被俄军掠走后,又有新铸的光绪铜人,日本及韩国等也均自制铜人.建国......

    作者:黄涛 刊期: 2018- 08

  • 汪机灸法学术思想探析

    新安医家汪机本于《内经》《难经》而论针灸,称之为“刺法之正”,其灸法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和《外科理例》两书中.汪氏对艾灸治疗热证、疮疡等问题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并有相应验案互参.他认为灸法只适应于已病患者,对无病之人进行艾灸保健持反对意见;还主张针灸施治之前应进行详细的辨脉察形,以知病机之所在.本文从热证可灸、灸勿留瘢、灸需辨证及灸治疮疡这几个方面阐述了汪机灸法学术思想,认为汪机在继承前贤......

    作者:马强;王茎;贾学昭;李庆羚;李丹;刘娜娜;杨佳辉 刊期: 2018- 08

  • 针灸治疗眼病临床应用规律分析

    基于《中医针灸信息库》中的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1954至2016年间有关针灸治疗眼病的临床研究类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与评价,以期客观地反映针灸治疗眼病的疾病谱和适宜病症.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眼病的疾病谱共涉及13类疾病47个具体病症,总病例数为176469,有效病例数为160662,有效率为91.0%.针灸治疗眼病的适宜病症有近视、睑腺炎、结膜炎;常用适宜病症有斜视、干眼病、眼肌麻痹;次常用......

    作者:智方圆;黄琴峰;赵越;杨延婷;张霁;吴丽洁;吴丹艳;谢晨;马晓芃 刊期: 2018- 08

  • 《中国针灸》杂志2018年第8期继续教育试题

    ......

    作者: 刊期: 2018- 08

  • 热敏灸——灸疗学的传承与创新

    灸疗学是针灸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医学入门》云:“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扁鹊心书》强调:“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这些记载都表明了灸疗的重要医学地位和其他疗法的不可替代性.然而灸疗临床一度萎缩,灸疗的独特疗效未能充分显示.近30年随着国内学者对灸疗热敏现象的系统研究,发现了灸疗临床新规律,建立了基于灸位与灸量新标准的热敏灸理论与技术新体系,显著提......

    作者:陈日新 刊期: 2018- 08

  • 历史上的齐鲁针灸探析

    齐鲁针灸流派是齐派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题核心是齐鲁医家.通过整理、挖掘历代齐鲁医家针灸医籍、文献,简述其针灸学术贡献及山东地区针灸发展概况,以期为地域性针灸流派的研究提供借鉴.结果表明齐鲁针灸经过了先秦至今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涌现了诸多医家医著.挖掘整理齐鲁医家针灸医籍、文献及针灸学术思想,有助于齐鲁针灸流派的跨越式发展.......

    作者:王浩然;贾红玲;张永臣 刊期: 2018- 08

  • 针灸推拿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

    笔者就针灸推拿行业人才队伍发展现状进行综述,并探讨行业人才发展趋势,分析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认为针灸推拿行业人才队伍总体规模、临床和科研人才队伍规模均明显增长,特别是高端人才发展在中医类人才中较为突出.中医药院校教育针灸推拿人才培养规模的特点为:专科层次增长速度高于本科,专业硕士规模下降,博士层次规模保持平稳.为满足社会对行业人才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以及行业本身迅速发展的要求,应进一步加大针灸......

    作者:余常;余曙光 刊期: 2018-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