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针灸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5-29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24/R

邮发代号: 2-5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80.00

杂志荣誉 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针灸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针灸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5-2930
  • 国内刊号:11-202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期刊收录: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杂志,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中国针灸杂志2017年第1期文章
  • 金伯华重用翳风穴诊治周围性面瘫经验

    介绍名老中医金伯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特色及经验.金老治疗周围性面瘫是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将翳风作为诊断预后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主穴,通过翳风穴压痛及阳性反应物明显程度判断疾病的轻重.治疗时针刺翳风穴多与皮肤呈60°~80°角向咽喉方向进针,以得气迅速并保证安全,且其刺法在不同分期随治则而变化.......

    作者:赵新雨;李靖;王俊霞;张鹏翔 刊期: 2017- 01

  • 基于人类本能浅谈睛明穴在VDT视疲劳和脑疲劳之间的桥梁作用

    为探讨睛明穴在沟通视频显示终端(VDT)视疲劳和脑疲劳之间的桥梁作用,通过对古代和近代文献资料的研究,对有关睛明穴的古医籍和现代科学研究报道进行分析整合,探索按揉睛明穴是人体视疲劳后大脑信号向外传达的一个与生俱来的本能反馈动作.证明睛明穴是眼睛和脑部信息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途径,是人体视疲劳后大脑信号向外传达的一个主要反馈点.本文试图建立通过睛明穴来反映视疲劳和脑疲劳之间关系的一条新的研究思路,从而确......

    作者:张玮;李华南;赵娜;海兴华;董桦;王金贵 刊期: 2017- 01

  • 基于得气理论的中医古籍研究

    从古至今历代针灸医家都十分重视得气,本文基于中医类大型电子丛书《中华医典》所收录的中国历代医学古籍1156部,重点查阅医经类、针灸推拿类等,通过搜索“得气”“气至”,摘录有关电子原文,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研究分析,发现得气不仅是评价传统针刺治疗是否有效的标准,还体现在调整机体寒热虚实,指导补泻手法,决定针刺深浅、留针时间、出针及判断预后等多个层面,在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作者:赵妍;鲁凌云;孙路强;张树森;周思远;李瑛 刊期: 2017- 01

  • 从“凤汉系统”到“原始管道系统”——对经穴实质研究的思考

    通过对近年原始管道系统系列研究的梳理,笔者认为,虽然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原始管道系统在血管、淋巴管、神经、脑、脊髓及内脏器官表面等全身各部位呈网状结构分布,且管道内含有大量免疫细胞并参与机体免疫、循环等各生理病理过程,在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学上也有能证明其存在的证据,但至今尚无法在功能上阐述其作用特点.基于生命物质特征的研究可以在系统缜密的合作中不断取得突破,然而其回归生命功能效应的道路却显得步履蹒......

    作者:林栋;黄晓真;庄婉玉;林丽莉 刊期: 2017- 01

  • “筋脉系统”假说

    笔者从经脉和经筋在生理、病理、诊治方法等方面的不同论述“筋脉系统”假说.经脉受阴血而营,经筋禀阳气而柔;经脉逆顺线性循环,经筋向心带状循布;经脉表里内外相贯,经筋结合筋骨联动;经脉属络脏腑,经筋维稳脏器;经脉营养五官,经筋润运九窍;脉为营,筋为刚;经脉强调虚实,经筋重视寒热;经脉病深重复杂,经筋病轻浅单纯;经脉病难疗效慢,经筋病易治效速.“筋脉系统”由脉络系统和筋皮系统两部分构成.笔者将与营血相关......

    作者:刘农虞 刊期: 2017- 01

  • 语言学视域下的阿是穴释义

    阿是穴一词的释义目前尚未统一,对其内涵的准确把握也是针灸理论难点之一.通过梳理《针灸学》统编教材、工具书、术语标准等文献资料中的“阿是穴”定义,筛选其中具有共识、言之合理的要素,结合认知语言学的图形背景理论、距离象似性理论,对“阿是穴”进行重新释义;此外,在理解“以痛为输”“天应穴”“反应点”等相近术语的基础上,以义素分析法辨析其与阿是穴的异同,并引申出对针灸理论的部分思考.......

    作者:姜姗;赵京生 刊期: 2017- 01

  • 穴位皮肤温度研究之述评

    对50余年来的穴位体表温度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分析,比较穴位与非穴位以及不同状态下穴位体表温度的特点,各种针灸、拔罐等干预因素对穴位温度的影响,并对这些研究中穴位皮肤温度表现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梳理与总结.健康人体穴位皮肤温度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穴位比非穴位体袁温度高;同一条经脉上穴位的皮肤温度越接近头面躯干,温度值越高;左右侧对称穴位的温度大约相差0.5℃;不同经脉上相近穴位皮肤温度相近.患病后穴位......

    作者:杨紫艺;周梦媛;汪杏;赵芸芸;陈芷枫;兰益;徐韬;赵煜;赵凌 刊期: 2017- 01

  • 温针灸技术训练考核装置的设计

    研制一种具有训练和评价温针灸操作技术的现代针灸教学仪器.根据传统温针灸的原理及技术操作特点,结合机械设计和单片机技术,设计温针灸训练考核装置.温针灸训练考核装置由装置本体、万向穴位模拟器、振动复位系统和电路控粥系统4个模块组成,包括机架、平台框架、摆动框架、万向穴位模拟器、振动复位装置及操作计时、针感显示和振动控制电路等,可训练温针灸操作中从不同角度进针和搓装艾绒团,显示针尖是否达到要求的位置,通......

    作者:高明;徐刚;杨华元;刘堂义;胡银娥;唐文超 刊期: 2017- 01

  • 针灸疗法与针灸专科的差异及其国际标准化探讨

    探讨针灸疗法与针灸专科的定义差异、临床角色差异及其国际标准化,为针灸专科化和国际化提供参考证据.针灸疗法因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赢得部分世人的信赖,但也存在一定的争议;而针灸专科鲜有较为公允的定义及国际先例可循.因此,客观地为针灸疗法与针灸专科比较定义差异、确立临床角色及制定国际认可标准便格外重要.笔者认为针灸标准化好能够借鉴国际医学标准、循证医学等并结合针灸学理论,从以下3个重要项目开始入手:一是针灸......

    作者:吴思团 刊期: 2017- 01

  • 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筹划针灸大科学研究计划

    近些年来,在国内随着医改的深入开展,针灸服务模式的变革在许多医院都有了新的尝试,“走出针灸科”,扩大服务范围、增多服务病种,带动了门诊与病房针灸服务量有了近一倍的增长,在健康服务中针灸已经被广泛使用.科研方面在国家97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支持下,在经穴特异性、穴位敏化、穴位配伍、灸法、针药复合麻醉、针刺双向调节机制以及经络的生物学基础等研究中,都有了新的进展.针灸治疗便秘、压力性尿失禁、更年期综......

    作者:刘保延 刊期: 2017-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