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 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出版部门: 《中国针灸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0255-2930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024/R

邮发代号: 2-53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81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80.00

杂志荣誉 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中国针灸杂志
  • 杂志名称:中国针灸杂志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针灸学会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 国际刊号:0255-2930
  • 国内刊号:11-202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药科技期刊二等奖、一等奖期刊收录: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上海图书馆馆藏, 文摘杂志, CA 化学文摘(美), 哥白尼索引(波兰), 国家图书馆馆藏, 万方收录(中),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Pж(AJ) 文摘杂志(俄),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中国针灸杂志2006年第2期文章
  • 针刺对多发梗塞性痴呆大鼠海马CuZnSOD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栓子注入法制作多发梗塞性痴呆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和非穴组,并设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痴呆大鼠海马区CuZnSOD的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针刺的干预作用.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区CuZnSOD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0.01);针刺组可明显增强其表达水平(P<0.01),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无显著性......

    作者:刘存志;于建春;韩景献 刊期: 2006- 02

  • 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一点认识--与张晓哲医生商榷

    2005年5月第25卷第5期刊登了北京天坛医院张晓哲医生撰写的论文.读后,有几点不同的认识,想和张医生及同行共同讨论,以期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这一针灸临床的常见病有更好的认识.......

    作者:史静;徐涛 刊期: 2006- 02

  • 不同手法针刺足三里穴对人PBMC的STAT5信号转导途径的作用

    目的:研究不同手法针刺对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细胞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活化子(STAT5)mRNA和DNA的结合能力的影响.方法:将30例健康受试者分补法针刺组(补足三里)、泻法针刺组(泻足三里)、正常对照组各10例.采集外周血经Ficoll-Hypaque梯度离心获得PBMC,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STAT5mRNA半定量检测;凝胶阻滞电泳(EMSA)分析PBMC中STAT5......

    作者:刘智斌;杨晓航 刊期: 2006- 02

  • 略论腧穴的取穴姿势和针刺体位

    目的:促进腧穴取穴姿势和针刺体位标准化研究,保障针刺安全,提高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历代文献的研究分析和临床验证,辨析腧穴的取穴姿势和针刺体位的不同及意义,指出古今各种学说的合理成分和应及时清理、改正的有关内容,并对标准化提出建议.结论:腧穴的取穴姿势和针刺体位既有紧密联系又有一定区别,对前人的经验应进行发掘整理,对现有的混乱和过时的内容应进行清理,并早日制定有关标准规范.......

    作者:孙永显;张静;王启芳 刊期: 2006- 02

  • 循证医学在建立中医卒中单元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建立中医卒中单元,为我国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服务.方法: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参照经循证医学肯定疗效的卒中单元模式,建立以针灸为其特色的中医卒中单元.结论:建立有中医特色的中医卒中单元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但仍需高质量的临床证据.......

    作者:陈立典;杨珊莉 刊期: 2006- 02

  • 《难经》针灸学术精要及分析

    论述对于针灸学的贡献.着重介绍了的奇经八脉学说、八会穴的观点、五输穴观点、原穴的临床应用观点、俞募穴理论、独特的针法等,为当代针灸工作者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对中医经典著作学习和研究提供可探索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金亚蓓 刊期: 2006- 02

  • 《内经》经筋的实质是神经

    通过解剖、定位、症状、临床及五行理论的对比分析,否定了后人对经筋的错误认识,论证了经筋的实质是以周围神经的躯体神经为主,含少部分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功能.这一概念的澄清与回归,无论是对中医的继承、发展及中西医结合,还是科研、临床都有重要意义.......

    作者:秦玉革 刊期: 2006- 02

  • 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系统评价

    目的:评价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及可能的不良反应.方法:对针灸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半随机对照试验(quasi-RCT)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7篇中文文献506例患者满足纳入标准,均为低质量试验.纳入的6个试验Meta-分析结果表明针刺对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优于对照组[RR1.17,95%CI(1.08,1.27),Z=3.78,P=0.......

    作者:王丽平;解越 刊期: 2006- 02

  • 国外针灸发展现状与展望

    当前,世界范围内针灸在不断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立法与管理的不断加强,教育与培训的逐渐活跃,临床适应症的不断扩大,临床研究水平不断提高.世界针灸发展的趋势是针灸越来越得到国际主流医学的重视,针灸临床研究的重点仍然是疗效的确定,同时,针灸在治疗疑难病症方面将大有作为.了解和把握针灸医学在国外的发展状况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对国内针灸的发展以及针灸如何进一步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梁繁荣;吴曦 刊期: 2006- 02

  • 专病笔谈--面瘫(4)

    顽固性面瘫的治疗从中医角度讲,顽固性面瘫多为气虚血瘀为患,故治疗应以益气活血通络为其治疗方法,可配合提高面神经兴奋性、增强肌肉紧张度的硝酸一叶NFCAC碱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均取得良效.方法为针刺局部腧穴后,加隔姜灸3壮,以灸阳白、颧NFDA2及地仓等腧穴部位为主,随后使用电针仪,电流刺激不可过强.面部神经损伤程度较重者,起初面部肌肉收缩不明显,可以患者自觉面部有抽动感即可.一般用此法治疗......

    作者:宋京英;雷跃;谢建平;韩丽凤;裴磊;廉玉麟;李福芝;邓安;袁志太;张书豪 刊期: 2006-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