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警惕!这类抗生素遇阳光或致严重皮肤灼伤
时间:2025-07-09 11:48:16
在炎炎夏日,阳光中的紫外线不仅会加速皮肤老化,还可能引发意想不到的药物不良反应。近期医学研究显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这类临床常用药物,竟可能让皮肤对阳光的敏感度飙升数十倍——这种现象被称为"光毒性反应"。想象一下,平时晒半小时仅微微发红的皮肤,服药后短短几分钟就可能出现灼烧般的刺痛,甚至像被开水烫伤般起泡溃烂。
光毒性反应的典型表现
当服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接触紫外线,约12-36小时内会出现类似重度晒伤的症状:皮肤发红如同煮熟的小龙虾,触摸时有明显的肿胀和灼痛感,严重时表面会浮现密集的水泡,破裂后渗出组织液。这些反应常见于面部、颈部和手背等暴露部位,有时连衣物遮挡不严的领口、袖口边缘也会出现条带状皮疹。更令人警惕的是,这种光敏反应与普通晒伤不同,即使停止日晒后症状仍会持续恶化48小时以上。
为何这类药物会"怕见光"?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的分子结构就像"紫外线放大器",其苯环结构能吸收阳光中的UVA波段(320-400nm),将光能转化为高活性氧自由基。这些带电粒子会疯狂攻击皮肤细胞膜,导致胶原蛋白断裂、DNA损伤,相当于在微观层面引发数百个微型火灾现场。研究数据显示,约2.4%的服药患者会出现光毒性反应,其中老年人和免疫抑制人群风险更高,在夏季正午阳光下暴露15分钟就可能触发症状。
三重防护缺一不可
对于必须使用此类药物的患者,医生建议采取"避、遮、防"的立体防护策略:
1.避开上午10点至下午4点的强紫外线时段,尽量在室内活动。若必须外出,建议选择阴天或清晨/黄昏时段;
2.遮蔽性防护比防晒霜更可靠:佩戴宽檐帽+UV400太阳镜,穿着密织的深色长袖衣物(UPF40+为佳),连指缝都要用防晒手套覆盖;
3.防晒霜要选物理-化学复合型,SPF50+和PA++++是基础门槛,且需在出门前30分钟涂抹足够剂量(面部约1元硬币大小)。特别要注意耳后、颈后等易遗漏部位,每2小时补涂一次。
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风险
除了直接日晒,这些场景同样危险:透过车窗玻璃的紫外线(普通玻璃仅阻隔UVB)、雪地/水面反射光(反射率高达80%)、甚至医用紫外线消毒灯。服药期间应避免使用日光浴床,连阴天时的云层也只能过滤20%的UVA。值得注意的是,光毒性具有累积效应——连续服药7天后,即使很小剂量的紫外线也可能引发剧烈反应。
特殊人群的加强方案
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时间(如晚间服用),并定期监测皮肤状态。户外工作者可搭配口服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但需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服用。若已出现轻微红斑,立即用4℃冷牛奶湿敷(蛋白质可舒缓炎症),严重水泡则需用无菌纱布覆盖后就医,避免使用含酒精或香料的护肤品加重刺激。
当我们享受阳光的温暖时,别忘了这些潜伏的光敏危机。合理用药与科学防护的结合,才能让现代医学的福祉真正安全地惠及每个人。下次拿到氟喹诺酮类处方时,不妨多问一句:“医生,我需要特别注意防晒吗?”——这个简单的提问,可能就是避免一场皮肤灾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