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主治医师考试与临床能力脱节

时间:2025-07-09 17:25:10

在医疗体系的金字塔中,职称晋升是医生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主治医师考试作为关键节点,本应是临床能力与专业素养的试金石。然而,当下的考试机制却逐渐演变为一场与真实医疗场景割裂的纸上谈兵——它用标准化选择题丈量复杂多变的生命个体,用理论框架替代血肉模糊的急救现场,最终催生出一种畸形的应试生态:擅长答题的医生未必能救命。

病例分析沦为选项游戏,临床思维被标准答案绑架

考试大纲中虽明确要求掌握病例分析能力,但实际考核却将鲜活病例压缩成A1至A4型选择题的抽象符号。当一名考生在屏幕上点击"最佳治疗方案"时,他无需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力、家属的接受度,甚至无需模拟药物剂量调整的实时反应——这些题目预设了理想化的临床情境,而真实诊疗中,患者的咳嗽声可能比实验室数据更具诊断价值。更讽刺的是,连操作技能考核也异化为"用鼠标缝合伤口":人机对话模式下,腹腔穿刺术的得分点在于选中正确选项,而非手部颤抖时如何避免刺破肠管。这种脱离实感的考核,如同要求厨师通过选择题证明刀工,最终培养出的是"理论上的手术专家"。

考试指挥棒下的能力塌方

职称评审的硬性门槛迫使医生将大量精力投入应试训练,而医院考核周期内"按期完成岗位工作"的机械要求,更让临床实践沦为流水线作业。当考试重点与临床需求严重错位时,便出现荒诞的双轨现象:医生能背诵最新诊疗指南却不会处理药物过敏反应,熟记肿瘤分期标准却对临终沟通束手无策。正如某三甲医院教学主任坦言:“我们培养了很多能考高分的医生,但他们面对复杂病例时,第一反应是回忆题库而非整合多学科知识”。这种脱节直接导致医疗危机处理能力的结构性缺失——当患者突然室颤时,考官看重的可能是心电图判读理论,而非除颤仪电极板按压的力道与节奏。

政策悬浮的恶性循环

现行考试制度暴露的深层矛盾,是行政化管理与临床复杂性之间的根本冲突。继续教育学分制度看似推动终身学习,实则演变为刷课时的数字游戏;多学科协作在考卷上简化为B型题的选项匹配,现实中却因职称压力导致科室壁垒高筑。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个性化治疗"沦为考卷上的概念时,医生们被迫在标准化答案与个体化诊疗之间精神分裂——这种割裂最终由患者买单:当考试不考的医患沟通技巧成为医疗纠纷的主因,当笔试不测的应急反应速度决定生死存亡,职称证书的金色边框便成了最刺眼的反讽。

改革的曙光或许藏在技术与人性的交汇处。当模拟训练能还原手术室的血氧警报声,当病例讨论计入考核权重胜过死记硬背,当评审标准承认那些无法被选择题量化的临床直觉——到那时,主治医师的称号才能真正意味着:在生命的不确定性面前,他既懂标准答案,更懂如何打破标准拯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