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三伏天健康隐患与科学防范
时间:2025-07-18 17:59:02
盛夏时节,三伏天的酷暑不仅考验着人体的耐受力,更暗藏诸多健康隐患。许多看似寻常的消暑习惯,实则可能成为损害健康的隐形杀手。以下针对高频危险行为展开深度解析,结合医学原理与实用建议,帮助读者安全度夏。
贪凉饮冷:脾胃的"冰封陷阱"
冰镇饮料、雪糕等冷饮带来的瞬时凉爽,实则是以消化系统超负荷为代价。儿童胃肠道黏膜娇嫩,冷刺激会导致胃脘部血管痉挛,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等症状。成人长期贪凉同样会削弱脾胃运化功能,临床表现为大便溏稀、舌苔白厚等虚寒体征。如同将热带鱼突然放入冰水,脏腑也需要渐进式降温——建议用室温绿豆汤替代冰饮,或含服冰块待其自然融化,避免直接吞咽。
露天纳凉:自然与风险的"双刃剑"
夜间户外睡眠虽能享受微风星空,但地面辐射散热会使体表温度骤降,易诱发感冒。更需警惕的是,凌晨3-5点人体阳气最弱时,露水湿气可能侵入关节,埋下风湿隐患。蚊虫叮咬不仅造成皮肤瘙痒,还可能传播登革热等疾病。若必须户外休息,应选择离地30cm以上的防潮垫,并使用含避蚊胺的驱虫喷雾。值得注意的还有突发天气变化,夏季局部强对流天气可能毫无征兆地出现。
过度运动:中暑的"加速器"
高温环境下运动时,核心体温每升高1℃,细胞代谢率便增加13%,持续超出散热能力会导致热射病。典型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干热无汗,严重时引发多器官衰竭。如同电脑CPU过热会烧毁主板,人体持续高温同样致命。建议将锻炼调整至日出前或日落后,采用"20分钟补水200ml"的黄金法则。薏仁冬瓜汤等利湿膳食,能辅助维持电解质平衡。
冷热交替:血管的"压力测试"
空调房与户外频繁进出,会使血管经历反复收缩-扩张。这种"橡皮筋式"的拉扯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心血管疾病患者风险尤甚。建议保持室内外温差不超过8℃,进入空调房前先在阴凉处过渡5分钟。老年人可采用"洋葱式穿衣法",方便随时增减衣物。
午间劳作:阳光的"灼热利刃"
三伏天紫外线指数常达极端水平,11:00-15:00间地表温度可达60℃以上。此时露天作业不仅加速脱水,更会使皮肤真皮层胶原蛋白变性。建筑工人等户外工作者应穿戴UPF50+防晒衣,每半小时在阴凉处休息5分钟。值得警惕的是,中暑症状具有延迟性,可能劳作结束数小时后才显现。
情绪焦躁:自主神经的"短路警报"
高温环境下人体交感神经持续兴奋,易出现"情绪中暑"。研究表明,气温每升高1℃,暴力事件发生率增加4%。可通过"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调节植物神经功能。传统养生智慧提倡夏季"静心调息",与现代医学的应激理论不谋而合。
隔夜食物:细菌的"培养皿"
夏季食物腐败速度较常温快3倍,沙门氏菌在25℃环境下每20分钟增殖一代。隔夜凉拌菜、切开水果等高风险食品,即使冷藏也可能产生米酵菌酸等耐低温毒素。建议遵循"烹饪后2小时冷藏,复热需达75℃"的安全守则,海鲜类食材应当餐食用完毕。
防范三伏天健康风险,本质是把握"适度"原则。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春夏养阳",夏季养生更需守护阳气。通过科学认知环境与身体的互动关系,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结合,方能建立可持续的夏日健康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