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华海药业现金流危机与转型困局
时间:2025-07-16 14:19:26
悬崖边的现金流:14亿存款如何背负28亿债务
华海药业2024年三季度的资产负债表暴露了危险的信号:账上14.47亿元货币资金,对应28.7亿元的短期借款及到期负债,现金覆盖率仅50%。这意味着企业每赚到1元钱,就有2元债务在门外排队——这种"半壶水浇两处火"的窘境,甚至比三年前的债务结构更加紧绷。更严峻的是,2020年发行的18.22亿元可转债将在2026年到期,而33.73元/股的转股价与当前15.38元的股价形成倒挂,若股价持续低迷,投资者行使回售权可能瞬间抽走近20亿现金流,相当于公司现有现金储备的138%。
利润表里的障眼法:营收降5%为何净利增9%?
2025年一季度23.69亿元的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21%,归母净利润却逆势增长9.81%至2.97亿元。这种"瘦身增肌"的表象下,隐藏着资产处置、政府补助等非经常性损益的调节作用。当镜头拉长到半年维度,预告显示的3.74-4.49亿元净利润区间,较去年同期实际缩水幅度可能达到50%量级。集采压价与原料药价格战的双重绞杀,正在快速吞噬利润空间——就像沙漏里的细沙,看似流动平缓,实则存量告急。
研发豪赌背后的对赌陷阱
子公司华奥泰引入战投的协议条款,暴露了管理层破釜沉舟的决心。协议规定:若3年内无产品上市或关键Ⅲ期临床进展,投资方有权要求华海药业溢价回购股份。这种"带刺的橄榄枝"本质上是用未来现金流换取当下研发资金,相当于把定时炸弹埋进财务报表。当前华海研发管线中,有11个生物药处于临床阶段,但距离商业化最近的品种仍需跨越Ⅲ期临床、审批、生产准备三重关卡。这种"押注三个篮子的鸡蛋,却只有一张保护网"的风险布局,正在考验资本市场的耐心。
BD困局:出海航道上的暗礁
当中国创新药企2023年BD交易金额突破千亿时,华海的国际授权仍停留在雷声大雨点小的阶段。行业数据显示,头部药企单个BD交易平均可带来2-3亿美元首付款,这对现金流吃紧的华海无异于雪中送炭。但现实是,其海外拓展受制于专利布局薄弱和临床数据积累不足,就像拿着旧船票的旅客,在新时代的出海浪潮中迟迟登不上头等舱。这种战略滞后直接反映在资金端:相比通过BD获取外部输血,华海不得不选择代价更高的股权融资和债务展期。
钢丝上的转型:从原料药到创新药的惊险跨越
作为曾经的沙坦类原料药霸主,华海在仿制药集采中失去的城池,尚未通过创新药收复。原料药业务毛利率从鼎盛时期的60%萎缩至不足30%,而创新药收入占比仍低于15%。这种青黄不接的转型期,恰似高空走钢丝的表演者——既要保持传统业务现金流不断裂,又要在研发投入上持续加码。管理层近期将销售费用率压缩至18%的历史低位,同时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2%,这种"剜肉补疮"式的资源再分配,正在改写企业的基因图谱。
黎明前的至暗时刻
站在2025年中的时间节点,华海药业的突围窗口正在收窄。18.22亿可转债就像悬顶之剑,2026年的兑付危机倒逼着企业必须在未来12个月内实现重大突破:或是核心产品临床数据惊艳亮相,或是达成标志性BD交易,亦或是资本市场出现转机。这场涉及研发、资本、战略的多维战役,既考验着管理层的决策智慧,也在重新定义中国药企转型的代价与边界。当行业洗牌加速,华海的困局或许正是中国制药产业升级的必经阵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