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夏日皮肤问题防治指南

时间:2025-07-10 16:03:27

夏日炎炎,高温潮湿的环境不仅让人体感不适,更给皮肤带来严峻考验。湿疹、痱子、汗疹这三种皮肤问题,如同夏日里的“常客”,频频造访儿童和户外工作者。它们的症状相似却各有特点,治疗方式也需“对症下药”。

湿疹:皮肤上的“慢性警报”

湿疹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表现为皮肤干燥、红斑、水疱,伴随剧烈瘙痒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它的出现如同皮肤发出的长期警报,提示免疫系统或屏障功能出现了问题。儿童因皮肤屏障发育不完善,成为湿疹的高发人群;而户外工作者因长期暴露在刺激物(如粉尘、紫外线)中,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症状。

治疗上,保湿是基石,需选用无刺激的润肤剂修复皮肤屏障。急性期可外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控制炎症,严重时需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缓解瘙痒。值得注意的是,湿疹患者需避免过度清洁和热水烫洗,否则会进一步破坏皮肤屏障,形成“越抓越痒、越痒越抓”的恶性循环。

痱子:汗液“堵车”引发的皮肤抗议

痱子(汗疹)是汗腺导管堵塞导致的急性炎症,常出现在颈部、腋窝等易出汗部位,表现为密集的小丘疹或水疱,瘙痒感明显。儿童因汗腺调节功能弱,户外工作者因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汗液蒸发不畅,如同“交通堵塞”,最终引发皮肤抗议。

对付痱子,降温通风是关键。环境温度建议控制在25℃左右,湿度维持在50%-60%。轻度症状可用炉甘石洗剂“安抚”皮肤,瘙痒严重时可搭配口服抗组胺药;若出现脓疱(提示感染),则需外用抗生素软膏(如莫匹罗星)。日常应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汗液滞留,就像给皮肤装上“小型空调”,促进汗液蒸发。

汗疱疹:手脚上的“季节性烦恼”

汗疱疹属于湿疹的特殊类型,好发于手掌和脚底,表现为成群的小水疱,伴随灼热感和瘙痒。夏季高温潮湿时,汗液分泌增多,加上过敏原刺激(如金属、洗涤剂),容易诱发此病。户外工作者因频繁接触刺激物,风险更高。

治疗需分层应对:轻度病例用类固醇软膏(如氢化可的松)消炎;顽固病例可尝试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若水疱破裂感染,需联合抗菌药膏。冷湿敷可快速缓解瘙痒,但需注意保持患处干燥,避免“泡水”加重炎症。

预防:给皮肤的“夏日防护指南”

1.环境调控:室内使用空调或风扇,避免高温高湿“蒸笼”环境。

2.清洁策略:选择温和清洁产品,洗澡后及时擦干褶皱部位,避免汗液“藏匿”。

3.衣物选择:纯棉或透气速干面料优先,紧身衣物如同“保鲜膜”包裹皮肤,易诱发问题。

4.特殊人群护理:儿童洗澡后3分钟内涂抹保湿霜,户外工作者可随身携带止痒喷雾(如含薄荷醇)应急。

这三种疾病虽常见,但若症状持续加重(如大面积溃烂、发热),需及时就医。皮肤科医生的建议是:“治不如防,防不如懂”——了解诱因、科学护理,才能让皮肤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