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黄芪归经理论与临床应用
时间:2025-07-10 11:07:31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用药的核心原则之一,它揭示了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靶点与运行路径。以黄芪为例,其归脾、肺二经的特性,恰似一位精准的邮差,将补气固表的能量专程送达脾肺系统,从而发挥多层次的治疗效果。理解这种定向输送机制,才能像掌握钥匙开锁般精准激活药物的潜能。
脾经:后天之本的动力引擎
黄芪归脾经的特性,使其成为补益脾气的核心药物。脾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气血生化之源",当脾气虚弱时,人体会出现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等症状,犹如一台燃油不足的发动机。黄芪所含的黄芪皂苷和多糖成分,能促进RNA和蛋白质合成,像给细胞注入高纯度燃料,显著改善脾虚状态。其利水消肿功效更是体现了中医"治本兼治标"的智慧——既通过补脾益气解决水湿运化障碍的根本问题,又直接促进利尿缓解浮肿症状,这种双重作用好比同时修理漏水的管道和清理积水。
现代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归经理论的科学性。黄芪对肝脏的保护作用和对蛋白质合成的促进,正是其归脾经的延伸表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肝脏是重要的代谢器官,两者协同维持人体的营养供给。当黄芪多糖激活脾经功能时,连带改善了肝脏的代谢能力,这种关联效应如同改善主干道交通后,周边支路的拥堵自然缓解。
肺经:防御系统的能量基站
归肺经的特性使黄芪在呼吸系统和免疫防御领域展现独特价值。肺主皮毛、司呼吸,黄芪的益气固表功能就像给体表加装了一层智能防护罩,能显著改善表虚自汗、易感风寒的状况。其托毒排脓的功效则体现了更深层次的调节机制——通过补益肺气增强机体"正气压邪"的能力,促使疮疡痈疽或溃或敛,这个过程类似于调动特种部队精准清除体内毒素同时修复受损组织。
值得注意的是,黄芪对心血管系统的改善作用也与其归肺经密切相关。中医认为"肺朝百脉",肺气充沛才能推动血液正常运行。现代研究表明,黄芪黄酮和皂苷能保护缺血缺氧心肌,扩张血管改善循环,这种效应恰似通过增强中央泵站的功能来优化整个输水管网的压力。当用于因中毒或疲劳衰竭的心脏时,其强心作用尤为显著,这正是归经理论中"肺主气"与"心主血"密切关联的生动体现。
归经指导下的应用范式
理解黄芪的归经特性,能解锁其临床应用的精髓。在配伍方面,与入脾经的白术同用可增强健脾利湿效果,犹如组建脾经"特勤小组";配合入肺经的防风,则能强化固表止汗作用,形成防御"联合战线"。在剂型选择上,生黄芪长于走表固卫,蜜炙后补中益气效果更佳,这种差异好比针对不同战场选择最合适的武器。
剂量把握也需遵循归经规律。常规9-30克的用量范围内,侧重脾经调理可适当增量,专注肺经防御则可配合轻清之品。就像灌溉农田,根系深厚的作物需要持续渗透,而叶面施肥则讲究雾化均匀。对于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利用黄芪调节血糖的功能时,更需结合归经思维——其通过补脾肺之气改善整体代谢,而非单纯刺激胰岛素分泌,这种整体调节模式恰似从供电系统入手稳定整个电网,而非仅修理个别电器。
归经理论为中药应用提供了精准导航。正如黄芪通过脾肺二经产生的多系统效益所展示的,掌握药物归经就像获得了一张人体能量地图,既能直达靶点解决主要矛盾,又能通过经络关联产生协同效应。这种古老而精妙的定位系统,至今仍在指导我们更安全、高效地运用中药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