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健康科普成医护晋升硬指标

时间:2025-07-08 17:16:39

在医疗行业深耕多年的医护人员,晋升高级职称时往往面临一项重要考核——健康科普能力。近年来,全国各省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中,健康科普已成为硬性指标之一。这不仅是对专业能力的延伸考察,更是推动公众健康素养提升的关键抓手。对于内科、外科医生及护士而言,如何将临床经验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成为职业发展道路上必须掌握的技能。

健康科普为何成为职称评审刚需?

随着慢病管理成为公共卫生重点,各省卫健委明确要求高级职称申报者需提交健康科普作品。例如黑龙江省在高血压日开展的系列宣教活动,要求参与医生不仅提供诊疗服务,还需通过讲座、图文视频等形式向公众传递血压管理知识。这种转变源于双重需求:一方面,我国高血压患者超3亿但知晓率不足50%,急需医护人员发挥专业影响力;另一方面,评审标准正从单一临床能力向综合健康服务能力拓展,科普作品与科研论文、专利同等重要。

三大核心疾病科普要点解析

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这三大重点病种,科普内容需兼顾专业性与传播性。以高血压为例,护理专家在科普时应突出三个维度:饮食调理强调每日盐量不超过啤酒瓶盖(约5g),用生活化比喻替代专业术语;药物治疗需破除患者自行调药的误区,可类比为"降压药如同雨伞,阴天也要带";自我监测则推荐使用家庭血压日志,比住院数据更反映真实状况。对于糖尿病科普,可引入"血糖如股市"的比喻,解释胰岛素抵抗就像股票套牢需长期管理。心脑血管疾病预防则可借用水管淤积类比动脉硬化,让患者直观理解血脂管理的必要性。

跨科室医护人员的科普策略差异

不同岗位医护人员需发挥专业特长进行针对性科普。内科医生适合深度解读疾病机制,如用汽车发动机比喻心脏功能,解释β受体阻滞剂就像"车速控制器";外科医生可结合手术案例,展示血管支架如同"隧道加固工程"的直观效果;护士群体则侧重实操指导,例如教授胰岛素注射时采用"握笔式"等易记手法。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科普都应避免教科书式说教,而是像与患者聊天般自然。某三甲医院心内科的实践表明,采用"问题卡牌"互动形式后,患者对医嘱的依从性提升40%。

从评审标准反推优质科普特征

分析各省职称文件发现,优秀科普作品需具备三大特征:一是内容精准度,如糖尿病饮食建议必须与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同步更新;二是形式创新性,短视频、信息图等新媒体形式更易获评审青睐;三是传播实效性,需提供阅读量、患者反馈等量化证据。广东省某副主任医师申报材料中,包含抖音播放量超50万的高血压科普视频,这种数据化成果比单纯文字报告更具说服力。

落地实操:从临床场景到科普作品

日常工作中处处可挖掘科普素材。接诊高血压患者时,可将其常见问题整理成"降压十问"折页;查房发现的用药误区可制作成对比漫画;术后康复指导转化为分步骤视频教程。关键是要建立"临床-科普"转化思维,例如给糖尿病患者讲解食物升糖指数时,用白粥与杂粮粥的血糖曲线对比图,比抽象概念更易理解。建议医护团队建立素材共享库,将典型病例脱敏后转化为科普案例集。

在健康中国战略推进下,健康科普能力已成为衡量医护人员综合素养的新标尺。掌握疾病知识通俗化表达、多媒体制作、传播效果评估等技能,既是职称晋升的通行证,更是践行医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当每位医护工作者都能将专业的诊疗指南转化为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才能真正实现从"治疗为主"向"预防为先"的健康生态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