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红霉素软膏使用指南与禁忌

时间:2025-07-02 11:52:23

在日常生活中,红霉素软膏因其价格低廉、用途广泛,常被当作家庭药箱的“万能药”。然而,这种看似温和的抗菌药物若使用不当,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风险。以下是针对皮肤感染、轻微烧伤、蚊虫叮咬等常见场景的科学使用指南,以及必须警惕的禁忌人群。

一、皮肤感染:别把抗菌药当“创可贴”

皮肤出现细菌性毛囊炎或脓疱疮时,许多人会直接涂抹红霉素软膏。虽然它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但盲目使用可能破坏皮肤正常菌群平衡。正确的处理流程应是:先用碘酊局部消毒,再薄涂抗菌药膏。需注意,红霉素对真菌感染(如脚气)完全无效,滥用反而会延误治疗。感染部位需保持清洁干燥,穿着透气衣物减少摩擦,若3天无改善需就医。

二、轻微烫烧伤:降温比用药更重要

遇到烫伤时,首要任务是立即用流动凉水冲洗15-30分钟,这能阻止热力继续损伤深层组织。水温建议控制在十几度,避免冻伤。待皮肤降温后,可用生理盐水轻柔清洁创面。此时若直接涂抹红霉素软膏,会形成封闭膜阻碍散热。正确的做法是:确认无破损后,再薄涂药膏预防感染。切记不可挑破水疱,这相当于为细菌打开入侵通道。

三、蚊虫叮咬:止痒≠消炎

被蚊虫叮咬后,皮肤瘙痒的本质是机体对蚊虫唾液的免疫反应。用肥皂水清洗能去除残留唾液,减轻炎症。虽然红霉素软膏含有的羊毛脂能缓解干燥,但其抗菌成分对蚊虫叮咬并无治疗作用。更推荐使用芦荟汁或藿香正气水等天然止痒剂。若抓破皮肤形成创面,则需先消毒再考虑局部抗感染。

四、这些人群要绕道而行

孕妇体内激素变化会改变皮肤通透性,药物更易渗透入血影响胎儿[citation:禁忌人群]。过敏体质者首次使用前,应在手腕内侧做24小时贴敷测试。儿童皮肤屏障功能未完善,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量。值得注意的是,红霉素与某些降压药、抗凝药存在相互作用,长期服药者尤需谨慎。

五、科学用药的黄金法则

每次使用前都要用生理盐水清洁患处,这相当于为药物作用“扫清战场”。棉签取药避免交叉感染,涂抹厚度以隐约透见皮肤为宜。眼周、口唇等黏膜部位禁用,误入眼睛应立即用清水冲洗15分钟。若出现皮肤灼热感或新发皮疹,这是机体发出的“抗议信号”,需立即停用并就医。

正确认识药物的双刃剑属性,才能让红霉素软膏真正成为健康助手。家中药箱不妨备一支,但记住:它不是包治百病的“万金油”,而是需要严格对症的专业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