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感冒用药五大误区解析

时间:2025-07-01 14:31:26

感冒时随手抓起“消炎药”吞下,是许多人对抗疾病的惯性动作。然而,这片小小的药丸背后,藏着足以影响健康格局的认知陷阱。从儿童到老年人,不同群体在药物使用中的误区既有共性又各具风险,这些错误不仅延缓康复,还可能埋下耐药性、器官损伤等隐患。

误区一:感冒就用消炎药,病毒细菌分不清

90%的普通感冒由病毒引起,而俗称“消炎药”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仅对细菌感染有效。盲目使用抗生素如同用渔网捕空气——徒劳无功。更严重的是,这种滥用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衡,诱发腹泻或真菌感染,甚至催生“超级细菌”。儿童群体中,3万例因不当使用抗生素致聋的悲剧,正是这一误区最惨痛的注脚。

误区二:多种药物叠加服用,疗效翻倍风险更高

“双管齐下好得快”是常见心理,但复方感冒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等成分若重复摄入,可能引发肝衰竭或严重不良反应。例如同时服用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相当于将肝脏浸泡在双倍毒性的化学试剂中。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这种叠加用药更易引发急性肝肾损伤。

误区三:症状消失立即停药,细菌卷土重来更凶猛

抗生素疗程通常需要5-7天完成,提前停药如同灭火时只浇熄明火却留下暗燃的炭块。残存的细菌可能进化出耐药性,使下次感染更难控制。对儿童而言,断续用药还可能导致病原体反复刺激免疫系统,增加过敏风险。

误区四:成人药物减量喂儿童,剂量安全≠成分安全

孩子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某些可通过成人血脑屏障的药物成分(如咖啡因)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造成损伤。FDA明确禁止2岁以下幼儿使用非处方感冒药,12岁以下禁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而中药并非绝对安全,其复杂成分也可能引发儿童过敏或肝肾功能异常。

误区五:抗生素当预防盾牌,免疫系统反受其害

试图用抗生素预防感冒,好比为防小偷每天焚烧房屋——破坏远大于收益。健康人群频繁接触抗生素会削弱肠道益生菌屏障,反而增加感染概率。老年人长期滥用抗生素还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延误肺炎等严重疾病的诊断时机。

药物是把双刃剑,理性使用需建立在对机制的清晰认知上。不同年龄段的用药策略应像定制服装般精准:儿童重点避免神经毒性成分,老年人需警惕药物代谢缓慢带来的蓄积风险,成年人则要破除“速效迷信”。当出现反复发热、浓痰等细菌感染征兆时,也应在微生物检测指导下选择靶向抗生素,而非盲目使用广谱药物。健康科普的价值,正在于将这种精准医疗的思维,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明智选择。感冒用药五大误区解析

感冒时随手抓起“消炎药”吞下,是许多人对抗疾病的惯性动作。然而,这片小小的药丸背后,藏着足以影响健康格局的认知陷阱。从儿童到老年人,不同群体在药物使用中的误区既有共性又各具风险,这些错误不仅延缓康复,还可能埋下耐药性、器官损伤等隐患。

误区一:感冒就用消炎药,病毒细菌分不清

90%的普通感冒由病毒引起,而俗称“消炎药”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仅对细菌感染有效。盲目使用抗生素如同用渔网捕空气——徒劳无功。更严重的是,这种滥用会导致体内菌群失衡,诱发腹泻或真菌感染,甚至催生“超级细菌”。儿童群体中,3万例因不当使用抗生素致聋的悲剧,正是这一误区最惨痛的注脚。

误区二:多种药物叠加服用,疗效翻倍风险更高

“双管齐下好得快”是常见心理,但复方感冒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伪麻黄碱等成分若重复摄入,可能引发肝衰竭或严重不良反应。例如同时服用两种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物,相当于将肝脏浸泡在双倍毒性的化学试剂中。老年人代谢能力下降,这种叠加用药更易引发急性肝肾损伤。

误区三:症状消失立即停药,细菌卷土重来更凶猛

抗生素疗程通常需要5-7天完成,提前停药如同灭火时只浇熄明火却留下暗燃的炭块。残存的细菌可能进化出耐药性,使下次感染更难控制。对儿童而言,断续用药还可能导致病原体反复刺激免疫系统,增加过敏风险。

误区四:成人药物减量喂儿童,剂量安全≠成分安全

孩子的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某些可通过成人血脑屏障的药物成分(如咖啡因)可能对儿童神经系统造成损伤。FDA明确禁止2岁以下幼儿使用非处方感冒药,12岁以下禁用含可待因的止咳药。而中药并非绝对安全,其复杂成分也可能引发儿童过敏或肝肾功能异常。

误区五:抗生素当预防盾牌,免疫系统反受其害

试图用抗生素预防感冒,好比为防小偷每天焚烧房屋——破坏远大于收益。健康人群频繁接触抗生素会削弱肠道益生菌屏障,反而增加感染概率。老年人长期滥用抗生素还可能掩盖真实病情,延误肺炎等严重疾病的诊断时机。

药物是把双刃剑,理性使用需建立在对机制的清晰认知上。不同年龄段的用药策略应像定制服装般精准:儿童重点避免神经毒性成分,老年人需警惕药物代谢缓慢带来的蓄积风险,成年人则要破除“速效迷信”。当出现反复发热、浓痰等细菌感染征兆时,也应在微生物检测指导下选择靶向抗生素,而非盲目使用广谱药物。健康科普的价值,正在于将这种精准医疗的思维,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明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