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杂志

期刊简介

《中国针灸》杂志以各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针灸临床、教育、科研人员以及针灸爱好者为读者对象。其办刊宗旨是:提高为主,兼顾普及,丰富多彩,实事求是。《中国针灸》杂志力求做到既能反映我国较高的针灸学术水平,又能满足基层医生的一般需要。因此,栏目设置多样,如,“临床研究”“实验研究”“针刺麻醉”,反映针灸发展的学术水平;“临床报道”“专病治验”“单穴效方”“医案选辑”栏目实用性强、教人以技术;“文献与史料”“综述”“百家园”及“理论探讨”反映学术争鸣与发展;“经络与腧穴”反映经络和腧穴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应用情况;“针家精要”专门介绍老专家的经验;“专病笔谈”对一个病进行系统研究探讨,寻找治疗该病的规律;“教学园地”为教师们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另外,杂志还登载消息简讯,报道学术动态,介绍新的医疗仪器,刊登各种进修培训信息,向读者推荐新书等。   《中国针灸》杂志以其丰富的内容,融学术性与技术性为一体的特点,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年发行量一直在30万册以上。同时,由于她的权威性和发行量大,吸引了众多的针灸医务工作者踊跃投稿。目前,年收稿量在2000份左右,用稿率为25%。 《中国针灸》杂志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地选用稿件、编辑加工;校对中采用三校互校、主编把关,错字率一直控制在万分之一以下,杂志的学术质量、编辑加工水平都达到了同类杂志的较高水平,得到了期刊界的好评。1995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首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评比中,我刊获得二等奖;在1999年进行的第二届评比中,获一等奖。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刊已经成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医学专业核心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并于2002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2005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期刊文摘(MEDLINE)收录。

多媒体时代儿童文学的教育性

时间:2023-07-05 17:29:37

一、当前儿童文学教育性存在的误区

  (一)将儿童文学中的教育简单化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当中,往往过分推崇智力教育,而对其他方面的教育不重视,这样的认识误区导致儿童文学沦为课堂知识的补充,给孩子提供娱乐消谴的工具,严重弱化了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将儿童文学中的教育简单化。于是,人们在讲述、评论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也很容易忽视其对幼儿的教育意义,看不到儿童文学所要传达的信息,其中更高度的关于人生和生活内涵也很难被发掘出来,导致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单一化。这是目前人们对儿童文学教育性认识存在的一大误区。因此,我们在进行儿童文学教育时,应该善于探究和发现儿童文学所蕴藏的丰富的教育内涵,引导儿童从中学到所需的知识,得到一些感悟。

  (二)否认儿童文学的教育性

  有时候我们看待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往往会有只承认它的文学价值和娱乐功能,忽略了其教育意义,而对于儿童文学教学有一种为教育而文感觉,否认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事实上,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文学性和教育性的冲突,而在于这些作品本身的故事性、趣味性以及语言的感染性。真正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既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又不影响它们的艺术品质,还能通过发挥其教育功能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二、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人的幼儿阶段是一个快速学习新知识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幼儿的言语和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 对于重复接触的陌生词汇会下意识地学习直至掌握,是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期。儿童文学作品内容丰富,语句简单明了,容易被幼儿接受和理解,再加上儿童文学作品优美的韵律和故事情境,蕴含大量丰富的词汇,可以说是幼儿语言文学的精华,对于幼儿早期的学习认知和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传统文字阅读按在激发想象力方面具有无比的突出的优势。因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林妹妹。但是,在目前这个多媒体时代,人们只注重视听盛宴,忽视文本阅读,造成了千万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人人看到的林妹妹一样。在商品社会和多媒体普及时代,大多数家长把让孩子看看动画片替代了文本阅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和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从1983年起,进行了长达10年的调查访问,发现经常看电视会使青少年不爱动脑筋,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我们国家为什么出不了比尔盖茨和乔布斯?因为我们缺乏想象力。

  (二)促进对幼儿文化知识的教育启蒙

  幼儿所处的年龄阶段决定了他们对世界上一切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在这一阶段,儿童的身心得到快速的成长,同时充满了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而儿童文学作品内容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丰富多彩,是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最佳选择,对于幼儿文化知识的教育启蒙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儿童文学作品的人物、题材、内容、情节多种多样,很容易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提高儿童学习儿童文学的兴趣,这种多样的选择有助于幼儿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并且对文学作品形成一种良好的认知。

  (三)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幼儿的成长过程就是其思想行为社会化的过程,儿童通过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来提高对社会的认知。道德品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的成长过程是其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对幼儿的道德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儿童文学中有很多作品中都塑造了很多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物形象,并且对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刻画和赞扬,比如美丽白雪公主,善良的灰姑娘,忠厚勤劳的阿里巴巴,正义勇敢的阿拉丁等等,都会对幼儿的道德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帮助儿童学会分辨善恶和好坏。而多媒体时代影视的传播更多以娱乐为主,不良内容也更易被儿童模仿。前不久央视在《新闻联播》指出,《喜羊羊》、《熊出没》这些热播的动画片就存在暴力失度语言粗俗等问题。

  (四)有助于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

  幼儿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健康教育,其目标是帮助儿童养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幼儿体质。而儿童文学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具有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歌、童话等,语言通俗易懂,儿歌节奏感强,故事情节简单,容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有些儿歌还具有一定的游戏性,比如《刷牙歌》、《跳绳歌》等,适合幼儿进行游戏和表演。在游戏过程中,有助于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不仅能加强幼儿对文学文学作品的理解,还能协调儿童肢体的运动,愉悦幼儿的情绪,在活动中找到快乐,从而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儿童文学的教育性分析

  儿童文学不仅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其内在属性更体现了不可估量的教育价值,儿童文学与教育并不相悖,因此,我们应加强对儿童文学教育性的认识,不要使其简单化和片面化,更不能因为它的文学性质而弱化了教育功能。

  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有丰富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表达,还能够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吸引孩子阅读、学习儿童文学作品,并从中得到快乐和知识。同时,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立体感、丰富多彩、富有感染力而又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更是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

  四、结语

  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不仅有助于培养儿童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品质,还能做好儿童文学知识方面的启蒙教育,提高儿童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活化儿童的思维,激发儿童的想象力。特别是在多媒体时代,千万不能以视听影像代替文字阅读。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应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中的教育意义,从而促进儿童健康全面成长。